4月23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河北高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河北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4年)》白皮书,通报全省法院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领域的工作成果。数据显示,2024年河北法院新收各类知识产权一审案件15216件,审结15249件,同比分别上升13.28%和16.94%,审判质效多项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标志着河北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迈入新阶段。
### 一、案件数量增长与结构优化:折射保护需求与治理成效
- **案件总量攀升**:2024年全省法院新收知识产权一审案件中,民事案件占比显著,达14712件,审结14974件,同比分别增长17.65%和16.94%。诉讼总标的额约19.18亿元,同比增长22.95%,凸显市场主体对司法保护的强烈需求。
### 二、审判质效提升:高调撤率与低上诉率彰显司法公信力
- **纠纷化解能力增强**: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调撤率达82.37%,较上年提升4个百分点,表明全省法院推进多元化解机制成效显著。
- **上诉率大幅下降**:二审案件收结案数量同比分别下降30.73%和24.65%,上诉率仅4.2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一审裁判质量稳步提升。
- **审理效率优化**:通过推进小额诉讼程序、聘任49名技术调查官等举措,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50余天,实现效率与质量的平衡。
### 三、严格保护与惩罚性赔偿:加大侵权震慑力度
- **落实严惩侵权**:全省法院在11起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金额超700万元,包括“國窖”商标二次侵权案(判赔14.27万元),彰显对恶意侵权的高压态势。
- **重点领域保护强化**:审结专利案件1700余件,护航科技创新;审理“天赐麦1号”植物新品种权案,通过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降低维权成本;联合京津发布传统文化保护典型案例,加强“赵州十景”“曲阳雕塑”等非遗司法保护。
### 四、机制创新与协同治理: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 **审判体系革新**:设立雄安知识产权法庭,推动简单案件适用小额程序,完善技术事实查明机制,统一裁判标准。
- **多元共治模式**:与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调审联动机制,入选全国十大典型经验;与33家科技企业、100家驰名商标企业建立联络机制,制发6份司法建议,推动行业治理。
- **区域协同深化**:落实京津冀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作协议,联合北京高院开展巡回审判,发布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典型案例,促进区域保护一体化。
### 五、典型案例示范:明确规则与导向
- **“链家”商标侵权案**:入选中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明确商标侵权判定标准。
- **“沃玉3号”玉米种商业秘密案**:入选人民法院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强化种业创新成果保护。
- **泸州某公司惩罚性赔偿案**:以行政处罚与民事赔偿衔接为路径,确立“故意侵权+情节严重”的惩罚性赔偿适用规则,为同类案件提供参考。
河北高院表示,2025年将继续深化知识产权审判改革创新,健全全链条保护机制,服务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