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一颗颗不起眼的马铃薯正悄然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昔日作为主食的马铃薯,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豆豆”,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与希望。
围场,地处冀北高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围场县委、县政府将马铃薯产业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引领、品牌打造等一系列措施,让这颗小小的马铃薯焕发出了大能量。
走进围场的马铃薯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薯田,大型农机在田间穿梭,村民们忙碌而有序地进行着播种、施肥、收获等作业。与传统种植方式不同,这里采用了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广泛应用,无人机喷洒农药、肥料成为新宠,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同时,通过引进高产优质品种,围场马铃薯的品质和口感得到了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为了让马铃薯真正成为农民的“金豆豆”,围场县还下大力气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一方面,积极引进马铃薯加工企业,建设淀粉、粉丝、薯条等深加工生产线,实现了从原料到产品的就地转化,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马铃薯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恒温库、冷藏车等设施,延长了马铃薯的供应周期,确保了市场价格的稳定。此外,围场还注重品牌建设,通过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等方式,提升了围场马铃薯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围场马铃薯的成功转型,不仅得益于自然条件的优越和政策的支持,更离不开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精神。在围场,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积极参与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一颗颗普通的马铃薯变成了致富的“金豆豆”。
展望未来,围场马铃薯产业将继续秉持绿色、生态、高效的发展理念,加强科技创新,深化产业链整合,提升品牌影响力,努力将围场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马铃薯产业高地。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马铃薯将继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为围场乃至更广泛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