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上|水质好不好,生物来投票

发布日期:2025-04-30

碧波荡漾的白洋淀,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北大地。近日,随着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数据,白洋淀的水质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自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白洋淀的水质从2017年的劣Ⅴ类提升至连续四年稳定保持在Ⅲ类,这一历史性跨越不仅体现在监测数据上,更直观地反映在生物多样性的显著提升上。

白洋淀,这个曾经因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而面临生态危机的湖泊,如今已焕发出新的生机。据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介绍,通过实施“生态清淤、水系疏通、湿地恢复、退耕还淀”等4大类18个重大生态类项目,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科学制定实施白洋淀补水方案,统筹引黄入冀和再生水等多种水源,全力打通水动力流动脉络,实现白洋淀水“活起来”“动起来”。

随着水质的持续改善,白洋淀的生物多样性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新区野生鸟类达269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63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增加到1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达47种。其中,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已经在白洋淀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成为白洋淀生态环境改善的生动注脚。

鱼类作为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也是水质改善的重要指标。据统计,白洋淀野生鱼类已恢复至46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19种。指示物种中华鳑鲏全淀分布,鱼类生物多样性已达到高级别水平。这些变化不仅表明白洋淀的水质已经达到了良好的水平,也为水生生物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

除了鸟类和鱼类,白洋淀的其他生物也在不断增多。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以及各类昆虫等都在这里找到了栖息之地。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白洋淀的生物链也日趋完善,形成了一个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生态系统。

白洋淀的水质改善和生物多样性提升,是雄安新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更多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加强,白洋淀的生态环境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为雄安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