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水饺皇后》票房井喷口碑分化 励志传奇遇市场冷热交替

发布日期:2025-04-30

五一档首日,由刘伟强执导、马丽主演的《水饺皇后》以1200万票房领跑国产电影,却陷入“票房热、口碑冷”的争议漩涡。这部改编自“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创业历程的传记电影,在展现女性奋斗史诗的同时,也因叙事节奏、类型融合等问题引发观众两极评价。

影片以1977年臧健和遭丈夫抛弃、携女赴港为起点,通过摆摊卖饺子、创立品牌的逆袭故事,试图复刻《七十二家房客》的群像温情。马丽突破喜剧标签,从市井劳作到商海博弈的表演被赞“坚韧与温柔并存”,尤其是与丈夫决裂时的据理力争、面对小混混时拔刀护女的爆发戏,被视作转型力证。然而,部分观众指出其哭戏频次过高,仍带舞台剧痕迹,与惠英红饰演的房东红姐等配角的自然演绎形成对比。

导演刘伟强虽复刻80年代香港街景,以市井烟火气营造年代质感,但叙事节奏屡受诟病。前半段聚焦母女求生细节颇具真实感,如改造饺子皮、城管交涉等情节,但后期商业扩张与外资收购的戏剧冲突显仓促,爱国口号与品牌国际化的逻辑矛盾削弱了励志力度。有影评人批评其“贪多求全”,底层困境、女性互助、时代变迁等主题均未深入,导致“饺子蘸料不足,馅料寡淡”。

值得注意的是,该片预售票房破400万、点映上座率超40%,印证马丽的市场号召力。但对比《哪吒之魔童闹海》等动画电影的长尾热度,传统传记片的吸引力存疑。吴京曾言“拿陈词滥调骗观众是死路”,此番《水饺皇后》的遭遇,恰折射国产现实题材在深度与娱乐性平衡上的困境。当观众对“成功学”叙事愈挑剔,如何在个人奋斗与时代浪潮间找到新共鸣点,或成创作者亟待破解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