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57.45亿元,同比下降1.1%。在整体消费疲软的背景下,部分细分赛道却展现出逆势增长的潜力。结合市场动态与行业分析,以下领域或将成为未来零售市场的新增长点。
通讯器材类商品在政策支持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下表现亮眼。2025年一季度,上海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总额达198.71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位居各类商品前列。受益于“国补”与“市补”政策将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产品纳入补贴范围,消费升级需求进一步释放。此外,折叠屏手机、AI穿戴设备等创新产品的普及,也为市场注入新动能。
食品饮料领域呈现“刚需稳健、升级突出”的特点。基础民生消费中,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3%,彰显刚需韧性;而饮料与零食赛道则通过品类创新实现突破。例如,东鹏饮料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5%,电解质饮料与茶饮新品贡献显著;魔芋制品、低卡零食等健康化产品成为零食赛道新宠,卫龙、三只松鼠等品牌通过渠道下沉与产品迭代抢占市场。此外,啤酒行业在高端化趋势下表现平稳,燕京U8、珠江纯生等高端单品销量持续攀升,旺季潜力可期。
运动与户外用品赛道在消费需求专业化、场景化趋势中持续扩张。尽管整体零售环境低迷,但限额以上单位体育用品零售额逆势增长,骑行、登山等细分功能品类新店数量激增。商业地产项目通过打造绿地运动空间、滑板场馆等体验场景,强化消费者黏性。同时,Lululemon、Suunto等国际品牌加速布局上海核心商圈,与本土新兴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
情绪价值驱动的“Kidult经济”与经典品牌复兴成为消费新亮点。潮玩、IP衍生品等品类在上海样本商场中的面积同比增长19%,泡泡玛特、乐高等品牌通过跨界联名与沉浸式展览吸引年轻消费群体;与此同时,经典品牌如可口可乐、回力等通过门店重塑与国潮营销重获市场关注。第一太平戴维斯预测,2025年经典品牌的体验化改造将成为重要趋势,情感连接与文化共鸣成为破局关键。
服务消费与数字化融合催生新业态。上海一季度服务消费对社零总额的贡献率接近60%,远超商品零售。TX淮海、HAI550等“策展型商业”项目通过融合艺术展览、沉浸体验与零售场景,带动南京路等传统商圈转型;谷子经济(二次元周边)依托《造趣场》等主题商业体,年销售规模突破12亿元。此外,VR娱乐、宠物服务等赛道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实现快速扩张,成为实体消费的重要补充。
有专家指出,当前消费市场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驱动,企业需聚焦三大策略:一是深耕细分需求,如银发经济、单身经济对应的定制化产品;二是强化情绪价值,通过场景体验与文化输出提升品牌溢价;三是借力政策红利,把握以旧换新、消费券发放等窗口期。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志阔建议:“企业应从‘卖产品’转向‘卖生活方式’,例如将健康饮食、低碳出行等理念融入零售生态。”
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限额以上单位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下降19.1%,但智能配件、充电桩等衍生品类增长显著。这一结构性分化表明,消费并非全面降级,而是向品质化、专业化方向迁移。随着二季度“五五购物节”等促消费政策落地,叠加暑期旅游、开学季等热点,零售市场有望迎来结构性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