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经济运行出现边际走弱态势,多项关键指标增速较6月有所回落。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为今年以来月度最低;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累计增长1.6%,较前值回落1.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2%,降幅较此前扩大0.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生产端保持韧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达5.7%,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5.8%。
从需求结构看,出口表现亮眼成为突出亮点。当月货物进出口总额达3.91万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出口额2.31万亿元,增速较上月回升0.8个百分点至8.0%。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分析指出,尽管对美出口受关税调整影响有所下滑,但企业积极开拓非美市场成效显著,对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维持高位。进口方面亦现改善,增长4.8%,环比提升2.4个百分点,尤其高技术产品如飞机发动机、集成电路等进口增幅明显,反映国内产业升级需求旺盛。
消费领域呈现结构性分化特征。数据显示,7月商品零售额增长4.0%,餐饮收入仅增1.1%,显示居民消费倾向更趋理性。值得注意的是,以旧换新政策效应持续释放,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文化办公用品、家具及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均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暑期消费市场活跃,旅游租赁、交通出行和文体休闲等服务消费增速较快,成为稳定消费的重要支撑点。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部分地区以旧换新政策阶段性暂停是导致商品零售增速放缓的主因,随着7月下旬第三批690亿元“国补”资金到位,预计8月消费将现回升态势。
投资端的结构调整趋势更为显著。制造业投资虽增速回落但仍达6.2%,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激增33.9%,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16%,信息服务业投资增幅更是高达32.8%。绿色转型步伐加快,1—7月太阳能、风力、核力、水力发电投资同比合计增长21.9%。不过基建投资受高温暴雨天气冲击较大,增速回落1.4个百分点至3.2%。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强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投资增速仍保持在4%—5%区间,表明投资实物量仍在稳步扩张。
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政策层面已迅速响应。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近期推出的生育补贴、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服务业经营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正在逐步落地,特别是第三批“国补”资金的拨付为后续消费复苏注入动能。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瑞东预计,随着极端天气影响消退和资金到位,基建投资有望低位回升,“双贴息”政策将对消费形成托底效应。
市场机构普遍认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短期波动并未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远东资信首席宏观研究员张林指出,高技术产业、设备制造相关投资保持较高增速,延续了新旧动能转换的良好态势。但需警惕房地产持续下行对投资的拖累作用,该领域仍是影响三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因素。为此,政策层面或将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通过财政加力、央行降息及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等组合拳稳定经济增长。
展望未来,随着扩内需政策持续显效和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我国经济有望克服阶段性困难。付凌晖表示,从全年角度看,上半年5.3%的经济增速为完成全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主要指标累计增速总体平稳,就业物价保持稳定,经济平稳运行态势未变。下阶段应抓住政策发力窗口期,重点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