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在线上直播了其第102期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主题聚焦“5%GDP增速:必要性与可能性”。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学界、政界及企业界的众多经济学家,共同探讨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实现5%GDP增速的重要性及其可行性。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他首先指出,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保持稳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5%的GDP增速不仅是一个经济指标,更是社会稳定、就业保障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与会专家围绕“消费需求持续下滑+投资需求持续下行+出口需求预期负面冲击”的三重压力展开了深入讨论。多位学者认为,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和优化,实现5%的GDP增速是有可能的。他们建议,政府应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同时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此外,还应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会上发布的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进一步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并预测尽管前三季度经济逐季下行,但在宏观政策调整的提振下,四季度有望实现企稳回升。报告预计,今年实际GDP增速有望达到5%。这一预测为市场注入了积极信号,也增强了各界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专家们还特别关注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他们指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创新服务模式等方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对于未来经济走势,与会专家普遍表示谨慎乐观。他们认为,虽然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但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韧性和潜力。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行,不仅为学界、政界和企业界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平台,也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预见的是,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