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丨文物风物人物兴燕赵

发布日期:2025-04-20

在燕赵大地上,历史的长河悠悠流淌,留下了无数璀璨的文化遗产。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物质文明,更滋养了深厚的人文精神。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燕赵地区的文物、风物与人物故事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河北省,作为燕赵文化的核心区域,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资源。从古老的长城到精美的瓷器,从传统的手工艺到独特的民俗风情,每一处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据统计,河北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394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291处,这些数字背后,是燕赵大地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自信。

在众多文物中,承德避暑山庄、保定直隶总督署、邯郸丛台等历史遗迹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明清两代乃至更早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文物古迹成为了吸引游客的热门景点,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

除了文物古迹外,燕赵地区的传统风物同样独具魅力。蔚县剪纸、衡水内画、磁州窑烧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国内外游客的高度赞誉。这些传统风物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也成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近年来,河北省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设立非遗展示馆等方式,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了燕赵的传统风物。

在文物与风物的传承过程中,人物故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坚守在修复一线的文物工作者,还是致力于传承传统技艺的手艺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文化的热爱与坚守。比如,被誉为“故宫男神”的王津师傅,他凭借精湛的古钟表修复技艺,让一件件尘封的文物重新焕发生机;再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习三先生,他倾尽毕生心血于冀派内画的研究与创作,为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当前,燕赵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燕赵大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文物、风物资源,成为摆在当地政府和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

未来,燕赵地区将继续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强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同时,将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力度,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此外,还将积极培养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燕赵大地上的文物、风物与人物故事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让它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