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来野菜春宴引京津游客热捧 农旅融合促发展

发布日期:2025-04-28

**标题:曾维林:以刀为笔,雕琢历史与时代的交响**

**正文:**

在河北美术学院雕塑院的工作室中,院长曾维林正专注于一件新作的创作。他的双手熟练地在石材上游走,每一刀都精准而有力,仿佛在与石头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作为当代雕塑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曾维林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用作品探寻历史根脉,镌刻时代印记。

曾维林的艺术生涯始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感悟。他出生在河北一个普通村落,自幼便对村口的石狮、庙宇的雕像产生了浓厚兴趣。“那些沉默的石头,却好像在诉说着千百年的故事。”他回忆道,“我总想读懂它们,也想让更多人听到它们的声音。”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核心动力。上世纪90年代,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师从名家,系统学习了雕塑技艺,但始终未放弃对民间艺术的钻研。他多次深入太行山、陕北等地,考察古代石窟与民间石刻,从中汲取灵感。

2008年,曾维林的作品《山河岁月》在首届中国雕塑展上崭露头角。这组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大型群雕,以粗犷的线条和细腻的人物表情,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评委评价其“既有秦汉石刻的雄浑,又融入了现代叙事的张力”。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丝路驼铃》《敦煌守护者》等系列作品,将历史题材与当代视角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雕塑不仅是技术的呈现,更是思想的载体。”曾维林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每一块石头都有它的脾气,创作者需要倾听它的声音,而不是强行赋予形态。”他的工作室里,摆放着从各地收集的旧石器、陶片,这些“历史的碎片”常被他巧妙融入新作,赋予其新的生命。例如,作品《薪火》以青铜器残片为基础,结合现代钢材,象征文明传承与革新,该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近年来,曾维林开始探索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他主持设计的石家庄地铁艺术墙《燕赵长歌》,以280米浮雕呈现河北千年文化脉络,成为城市文化地标。“公共雕塑应与环境对话,与民众产生共鸣。”他说,“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理念也体现在他为乡村创作的系列作品中,如利用废旧农具改造的《田野交响》,将乡土记忆转化为艺术语言,引发广泛共鸣。

面对数字化浪潮对传统雕塑的冲击,曾维林表现出开放的态度。“技术只是工具,关键在于表达什么。”他近期尝试将3D扫描与手工雕刻结合,创作出兼具科技感与人文温度的作品《虚实之间》。“我希望证明,即便在虚拟时代,手的温度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如今,作为河北美术学院雕塑院院长,曾维林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与传承。他反对简单模仿西方现代主义,坚持“扎根传统,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年轻人需要先看懂敦煌壁画的线条,才能理解抽象艺术的自由。”他推动学院建立传统工艺实验室,让学生亲手烧制陶土、锻造金属,感受材料的本质。

夜幕降临,工作室的灯光依旧亮着。曾维林正在打磨一尊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新作,刀锋下,古老的商队与现代的货轮在同一时空交织。他说:“雕塑是凝固的时间,但我希望通过石头,让历史与当下产生共振。”这份对艺术的执着,正如他手中的刻刀,在岁月中留下深邃而璀璨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