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作者马伯庸:深入历史褶皱,传承大医精神

发布日期:2025-04-30

4月24日下午,知名作家马伯庸携长篇小说《大医》做客河北师范大学,与读者分享他的创作经历。作为《长安十二时辰》的作者,马伯庸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文学功底,再次引发关注。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入挖掘,更彰显了其传承大医精神的创作理念。

《大医》以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所医院的成立和发展为背景,通过一群卷入20世纪上半叶动荡时局的医务工作者的故事,书写了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抗争史。马伯庸表示,创作《大医》的灵感源于2017年他参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史馆时的一次深刻触动。在调研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与医院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些故事激发了他以医学为切入点,重新审视中国近现代史的创作欲望。

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马伯庸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进行调研。他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照片、信函和档案,甚至每天都要阅读几份老申报。他认为,只有深入历史的褶皱之中,才能挖掘出那些被遗忘的英雄事迹,让它们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种对历史的敬畏和追求,使得《大医》不仅仅是一部讲述精彩故事的小说,更是一部传承大医精神的作品。

在分享会上,马伯庸还讲述了川口镇的故事。1944年,延安川口镇一带暴发疫病,医护人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效的防控措施,帮助当地群众摆脱了疫病的威胁。这段历史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医务工作者坚韧不拔、科学探索、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表示,这些故事和故事中的人不应该被遗忘,而应该被铭记和传承。

马伯庸还谈到,他在搜集资料时发现了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有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誓言》相似的论述。这让他认识到,医学是超越种族、超越地域的,它源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因此,他决定将小说命名为《大医》,以体现医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对于历史小说的创作,马伯庸一直秉持着严谨的态度。他认为,写古代背景小说要写出每一个时代的风格,要找准每个时代的特色并把它揪出来,这样才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在《长安十二时辰》中,他通过对唐朝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精准描绘,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那个繁华而复杂的时代。而在《大医》中,他则通过医务工作者的视角,展现了中国现代医学艰难创建和发展的过程。

马伯庸表示,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并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他认为,小说是表现历史的一种方式,其本质是将历史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他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将历史与文学相结合,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

此次做客河北师范大学,马伯庸不仅与读者分享了他的创作经历和心得,还激发了更多人对历史和医学的兴趣。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娱乐性,更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意义。相信在未来,他将继续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