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在重庆荣昌直播宣传当地文旅时,面对一名男子“欠你的360借条可不可以不用还了”的提问,明确回应:“那不是我的公司。”这一表态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关于360借条(现奇富借条)的实际归属问题成为公众讨论焦点。
#### 运营主体独立,法律层面切割
#### 股权穿透显示间接控制关系
尽管法律上已独立,但周鸿祎与奇富科技的关联并未完全切断。天眼查股权穿透显示,周鸿祎通过天津奇信志成科技有限公司等控股公司,间接持有奇富科技约13.8%至16%的股份,为其第一大股东。此外,奇富科技的最终控股方天津奇信富控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仍为周鸿祎,且其子女全资持有的Aerovane Company Limited持有奇富科技部分股份,进一步强化了家族控股特征。北京威诺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兆全指出,虽然周鸿祎不直接管理公司,但通过股权结构和协议安排,仍可能对奇富科技构成实际控制。
#### 争议焦点:品牌关联与公众认知
#### 商业逻辑与道德争议
从商业角度看,周鸿祎的切割表态或为降低个人声誉风险。360集团以免费安全软件为核心业务,而金融业务曾为其重要盈利来源。2024年,奇富科技净利润达62.48亿元,同比增长46%,远超360集团亏损10.94亿元的业绩。有分析指出,周鸿祎通过分拆上市和股权结构调整,既保留了对金融业务的控制权,又将风险隔离至独立主体,符合资本运作逻辑。然而,这种“名义剥离、实际控制”的模式加剧了公众对企业家责任的质疑,认为其试图规避监管与道德约束。
#### 专家观点与未来影响
法律专家表示,判断实际控制需结合公司章程、股东协议及管理干预证据,周鸿祎的间接持股和家族控股结构可能使其仍承担连带责任。此番言论短期内可能影响奇富科技的市场信任度,长期则取决于其能否进一步淡化360标签并规范运营。对周鸿祎而言,如何在商业利益与公众形象间平衡,将成为其个人品牌维护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