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氢能全产业链加速崛起 向海图强擘画绿色能源新蓝图

发布日期:2025-08-16

上海临港新片区正以磅礴之势推进氢能产业全链条布局,在碧波浩荡的东海之滨书写着“双碳”战略下的能源革命新篇章。作为国家战略承载地,这片热土已汇聚上下游企业百余家,形成从制氢储运到终端应用的完整生态体系,其辐射效应正沿着海岸线向全国延伸。

在临港氢能产业园内,国内首座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生产线轰鸣运转,每小时可产出高纯度绿氢200标方。与之毗邻的液态有机载体储氢项目突破低温限制难题,实现规模化运输零的突破。这些技术创新成果并非孤立存在——园区内配套建设的加氢综合能源站采用光伏制氢与电网调峰联动模式,日均服务能力达500公斤,可满足百辆氢燃料电池重卡循环补能需求。

产业链下游同样精彩纷呈。上汽红岩新型智能重卡搭载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系统,在洋山港至芦潮港物流走廊开展常态化运营测试;中船集团研制的国内首艘沿海氢燃料动力船舶即将交付使用,其动力模块国产化率超过85%。更值得关注的是,临港集团联合高校院所打造的氢能检测认证中心,已具备覆盖全产业链的技术标准制定能力,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助推产业升级。上海市发改委最新发布的《关于支持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对绿氢制备项目给予每立方米0.3元的专项补贴,燃料电池汽车运营里程奖励标准提升至每公里0.5元。同步建设的长三角氢能交易所已完成系统调试,预计将实现年交易额百亿规模,有效化解企业融资难题。

行业专家指出,临港依托深水港优势构建的“海陆联运”氢能网络具有独特竞争力。通过管道输氢与槽车运输的组合模式,可将低成本绿氢输送至舟山群岛、宁波北仑等周边区域,辐射整个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这种跨区域协同发展模式,既破解了单一城市应用场景不足的困局,又为沿海地区工业体系低碳转型提供了可行路径。

随着全球航运业脱碳进程加速,临港氢能产业的溢出效应日益显现。马士基、达飞轮船等国际巨头纷纷在此设立区域总部,探索船舶动力系统改造方案。而本土企业也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捷氢科技开发的车载供氢系统已获得欧盟认证,即将批量出口东南亚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上半年临港氢能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27%,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位列全市前列。这片曾经以装备制造见长的产业基地,如今已蜕变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氢能技术创新策源地。正如临港管委会负责人所言:“我们不仅要做中国氢能产业的领头羊,更要成为国际清洁能源转型的重要参与者。”

暮色中的东海依旧波涛汹涌,但岸线上的变革早已悄然发生。当第一缕晨光洒向忙碌的自动化码头时,满载氢能装备的巨轮正缓缓驶向深蓝——这既是临港向海图强的生动注脚,也是中国能源革命浪潮中的璀璨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