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社区团购以其“预售+自提”的创新模式席卷全国,成为互联网巨头与创业公司竞相追逐的新风口。然而短短数年间,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赛道却遭遇断崖式下跌——融资规模骤减、头部平台收缩战线、区域中小玩家批量倒闭……曾经熙熙攘攘的战场如今只剩残存的促销海报在风中飘摇。这场关乎民生消费习惯变革的商业实验,正经历着从狂热到冷静的深度调整期。
回溯2020年的巅峰时刻,十荟团、食享会等垂直平台单月交易额突破百亿门槛,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等跨界选手更是依托主站流量迅速圈地。彼时资本市场为之疯狂,单笔融资动辄超十亿美元的案例屡见不鲜。但繁荣背后暗藏隐忧:为抢占市场份额,各家企业陷入非理性补贴大战,一分钱的青菜、低于成本价的鸡蛋成为常态,这种不可持续的经营策略让整个行业陷入亏损泥潭。据第三方监测数据显示,主流平台的单均履约成本长期高于商品售价,每卖出一单实际亏损达3-5元。
监管政策的收紧成为转折点。2021年以来,多部门联合出台指导意见,明确禁止低价倾销、大数据杀熟等行为,并对社区团购的定价机制提出合规要求。失去价格利器的平台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商业模式,原本依赖资本输血的生存逻辑被彻底打破。更严峻的是,消费者逐渐对过度营销产生审美疲劳,他们开始意识到所谓“便宜”不过是用真金白银堆砌出的幻觉。艾瑞咨询调研表明,超过68%的用户因品质不稳定而减少使用频次,转而回归传统商超渠道。
行业的阵痛期催生了新的进化方向。幸存者们正在探索差异化路径:有的深耕供应链建设,通过产地直采压缩中间环节;有的聚焦细分品类,打造有机生鲜、预制菜等特色产品线;还有的转向B端赋能,为夫妻老婆店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区域品牌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盈利转正,证明健康的商业模型完全可行。如华东某本土企业在停止补贴后,通过优化选品结构和提升物流效率,将毛利率维持在18%以上,实现了自我造血。
专家指出,社区团购的本质仍是零售业态升级的一部分,其核心价值在于提升流通效率而非单纯追求规模扩张。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认为:“经过市场出清后留存的企业,若能平衡好用户体验、商户利益与自身盈利的关系,仍有机会成为线下商业的重要补充。”目前看来,那些褪去浮躁外衣、回归零售本质的玩家,或许才是这场长跑中的真正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