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获批人工智能促进专利转化运用试点,赋能产业升级

发布日期:2025-08-21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复支持河北省开展人工智能促进专利转化运用试点工作。该举措旨在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长期存在的供需信息不对称、对接效率低下等难题,通过智能化手段打通创新链条,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据规划,河北省将以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服务对象,目标覆盖1000家以上企业,实现超10000件次适配专利技术的精准推送。依托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的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试点将构建从需求挖掘到产业化落地的全流程服务体系。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当地已部署本地化DeepSeek大模型,建立起包含专利转化知识库与企业技术需求库的双轨机制,形成“大模型生成需求—AI精准匹配—大数据分析评估—校企签订合同—积分制金融支撑—校企联合中试—后续跟踪服务”的创新闭环模式。

在实践层面,试点成效初显。以邯郸市紧固件这一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为例,技术团队通过分层筛选建立“区域紧固件专利转化资源库”,成功摸排龙头企业技术痛点并促成9项高校专利许可合作。而在冀州医疗器械产业带,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联合院所完成对200余家企业的技术需求普查,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实现专利与需求的智能配对,并通过成果转化沙龙等形式深化对接,动态调整服务方案。

此次试点响应了国家关于纵深推进专利转化运用的战略部署。今年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加快构建专利转化生态体系,鼓励运用人工智能工具解析专利技术、挖掘应用场景并分析企业需求数据。河北省的创新尝试恰好契合政策导向,其构建的数据驱动型沟通机制不仅促进专利权人与企业直接对话,更开辟了产学研协同的新路径。

国家知识产权局表示将在政策协调、业务研究和基础数据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并对试点进展实施动态指导。河北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将结合既有人工智能应用经验,重点验证全链条服务的可行性,计划在全省范围内推广邯郸经验,逐步固化形成具有河北特色的专利产业化模式。业内专家认为,这种以AI为纽带的转化机制有望突破传统产学研合作的时空限制,加速知识资本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随着试点深入推进,河北或将成为全国专利转化运用改革的重要试验田。通过智能化匹配和系统性服务创新,沉睡的专利资源正被激活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