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不断演变的今天,鲜为人知的是,印度曾在这一领域拥有过令人瞩目的先发优势。根据历史档案显示,早在1984年,印度便成立了半导体综合有限公司(SCL),斥资5000万美元打造微处理器生产基地。该项目汇聚了来自印度理工学院、科学研究所等顶尖机构的科研人才,并引入美国罗克韦尔公司的5微米技术作为起点。经过十年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印度已掌握800纳米制程工艺,该技术水平仅比当时英特尔等国际巨头落后两年。这一时期,印度在发展中国家中一马当先,甚至领先于尚未形成规模的中国和韩国半导体行业。
这种跨越式进步源于印度独立后推行的自力更生战略。1947年摆脱殖民统治后,印度政府将工业化视为国家主权的重要支柱,通过制定五年计划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技术难关。在苏联技术支持下建立的钢铁厂、发电厂等基础设施,为半导体这类高精尖产业的孵化提供了土壤。值得注意的是,同期成立的国有电信企业C-DOT同样展现强劲竞争力——其生产的农村交换机比华为早问世三到四年,证明印度完全具备自主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能力。
然而这场技术突围戛然而止于1989年。位于北部莫哈利的SCL工厂突发大火导致设备尽毁,尽管外界流传着外部势力干预的说法,但事件始终未获彻查。更具转折性的是紧随其后的政策转向:随着新自由主义改革浪潮席卷而来,印度取消了国家主导的发展模式,国有部门大规模私有化,原本聚焦本土创新的资金流向转变为依赖进口设备的路径。这种战略退让使印度错失巩固技术优势的关键窗口期,此后数十年间逐渐被中韩超越。如今印度最好的芯片仍停留在180纳米制程,与全球先进水平存在代差。
近年来,面对全球供应链多元化需求,印度试图重振半导体雄心。政府推出高达70%的投资配套政策,吸引塔塔集团与力积电合作建设晶圆厂,美光科技也在桑纳德设立封装基地。但这些努力本质上属于“在印度制造”而非“印度制造”,外资企业主导的生产线上鲜见技术转让。莫迪政府的“自力更生”口号与独立初期的战略有着本质区别——前者侧重吸引海外资本落地,后者则致力于培育完整的本土产业链。这种差异使得当前复兴计划面临严峻挑战,正如经济调查显示的“中国+1”战略成效有限,脱离中国供应链体系的尝试难以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