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清晨,在南海飘着小雨的蓝色晨曦中,我国自主研制的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海琴”号经过8个小时作业,从4140米深海凯旋,标志着其首次深海试验圆满完成。这一突破性进展为我国深海科学研究增添了新的“科考利器”。
“海琴”号由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发,专为“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量身定制。该设备搭载了高清摄像机、多功能机械手及探测传感器等先进科考装置,并具备自动定向、悬停定位和自动巡线等多项智能作业能力。作为新型高效的深海电动ROV系统,它的成功应用将显著提升我国对深海环境的探索效率与精度。
此次海试过程中,“海琴”号经历了多次不同深度的下潜测试。8月22日晚,当“中山大学”号抵达南海中部预定海试站点时,尽管海面漆黑且下雨,但船上团队仍高效协作,通过动力定位系统稳定船只后,利用船艉A型架将重达3.6吨的“海琴”号缓缓吊起并布放入海。随后,它拖着长长的光电复合缆深入海底,在监控中心的12块显示屏实时展示其运行状态。数据显示,潜水器顺利抵达4140米深度,并在此处采集了海底沉积物样品、放置标识物,同时传回清晰的影像资料。此前,它还分别于8月20日和21日在320米与1600米深度进行了初步试验,获取了包括海绵、海星、海参以及深海鱼类在内的多种生物样本及岩石标本。
据本航次领队、中山大学海洋科学考察中心探测技术总工程师崔运璐介绍,“海琴”号通过由浅至深的多批次下潜,全面验证了各项功能和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目标。特别是在最大下潜深度4140米的严苛条件下,设备的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得到了充分检验。此外,船上技术团队与操作人员的紧密配合也为后续常态化使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山大学”号于8月13日从珠海起航执行本次任务,汇聚了来自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国内19个单位的89名科研人员。除“海琴”号外,我国首台作业型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ARV)“海斗一号”也在本航次中开展了科考应用,两者协同完成了多项复杂任务。未来,这两大装备还将结合海洋气象无人机观测、地质过程探测及生物生态研究等工作,在南海多个区域继续拓展试验性应用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学”号是我国目前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现代化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截至2025年7月,该船已累计执行23个科考航次(段),持续推动着我国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此次“海琴”号的成功海试,不仅使其正式跻身国内少数拥有6000米级深海ROV的科考船行列,更为中山大学立体化开展深海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这些高端装备的应用深化,我国在全球深海领域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有望在海洋环境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物种发现以及基因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