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消费不足困局:培育新动能助力经济稳增长与转型升级

发布日期:2025-08-19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消费需求结构性偏差带来的挑战,这一现象不仅制约着内需潜力的充分释放,也影响着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转型升级的步伐。专家指出,通过系统性政策调整与制度创新,有效减少消费不足的结构性偏差,已成为培育稳增长、促转型新动能的关键抓手。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虽保持正增长,但细分领域呈现显著分化特征。高端商品与基础必需品消费相对活跃,而中等价位段商品的市场活力不足;服务类消费增速快于实物消费,但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仍占家庭预算大头。这种“哑铃型”消费结构反映出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偏高、收入分配格局待优化等深层次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分析认为,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失衡本质上是供需两侧改革不同步的结果,既需要提升供给体系对多元化需求的适配能力,也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增强消费底气。

在政策层面,相关部门已展开多维度探索。财政部近期出台的消费补贴政策精准聚焦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绿色升级领域,通过税收优惠与以旧换新组合拳刺激大宗消费;人民银行则运用差异化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消费业态的信贷支持力度。值得注意的是,多地政府创新推出的“消费券+数字人民币”融合模式,不仅实现精准滴灌效应,更通过大数据画像勾勒出区域消费图谱,为后续政策迭代提供决策依据。

市场主体积极响应政策导向,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直播电商突破时空限制重构人货场关系,社区团购激活下沉市场潜能,定制化服务催生个性化消费浪潮。某头部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其C2M反向定制模式下诞生的爆款产品平均复购率达行业平均水平的1.8倍,印证了供给创新对消费升级的牵引作用。与此同时,文旅融合项目带动周边消费链条式增长,夜间经济成为城市活力新名片,这些实践表明,场景化消费空间拓展正在重塑商业生态。

经济学者强调,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需要制度性突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降低预防性储蓄比率、推进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精细化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消费基础设施网络等基础性工作亟待加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职业教育体系升级培育新型消费观念,让品质消费、绿色消费从政策倡导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

随着各项政策措施协同发力,消费市场的积极变化正在显现。二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占比首次突破45%,智能穿戴设备销售额同比增长超60%,这些结构性指标改善释放出明确的市场信号。业内预计,若能在收入分配改革、营商环境优化、市场监管创新等方面持续用力,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进一步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势能,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