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近日正式发布《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面总结了上半年货币金融运行情况,并明确指出下一阶段将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更加注重精准有力实施,切实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举措,为实体经济恢复向好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报告显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有效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和结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均维持在较高水平,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报告着重分析了政策传导效果。上半年,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等领域。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显著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反映出金融资源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领域的倾斜;普惠小微贷款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授信户数持续增长,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绿色信贷规模快速扩张,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结构性政策的精准滴灌,切实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对于当前经济形势,报告判断国内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但基础尚不牢固,需求仍显不足。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带来的外溢效应值得高度关注。在此背景下,央行强调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核心在于“落实落细”。具体而言,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节奏上更加平稳适度,避免大起大落对经济运行造成冲击。同时,将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如专项再贷款、再贴现等,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创新、设备更新改造、消费等领域的有效投入。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特别提到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包括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督促商业银行加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能力建设,确保政策红利能够真正传导至实体经济末端。此外,还将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特别是在房地产领域,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因城施策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此次报告释放的信号清晰明确——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相机抉择、精准施策。适度宽松不是搞“大水漫灌”,而是要通过结构性工具实现精准调控,既满足实体经济合理的资金需求,又防止资金空转套利。这种精细化的操作思路,体现了央行在复杂形势下平衡多重目标的政策智慧。
展望未来,随着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地见效,预计社会融资规模将继续保持合理增长,信贷结构将持续优化。专家建议,金融机构应积极响应政策导向,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市场主体则要抓住有利时机,合理规划融资安排,共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