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重庆市正以循环经济为抓手,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新篇章。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循环经济总产值已突破1500亿元,涉及企业达2万余家,带动就业人数达到15.3万人。这一成绩不仅彰显了山城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卓越成就,也标志着其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重要进展。
作为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重庆近年来坚持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在化工领域,创新技术的应用让曾经的难题迎刃而解。例如,位于长寿经开区的中石化重庆川维化工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的废硫酸再生循环利用装置,成功实现了每年3.5万吨废硫酸的处理能力。该装置通过高温焚烧裂解、净化等工序,将原本难以处置的危险废物转化为合格的硫酸产品返回生产流程,回收率高达98%以上。此举不仅消除了环保隐患,还为企业节省了大量原料采购和废物处理费用,每年增效显著。
而在生物科技领域,恺迪苏(重庆)有限公司则展示了另一幅生动画面。该公司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将天然气转化为高蛋白饲料——荚膜甲基球菌蛋白。这种新型蛋白源具有极高的生产效率,单位年产能是传统大豆蛋白的2200倍,且生产过程更加绿色环保。其温室气体排放量仅为传统禽畜饲养的极小部分,为缓解过度捕捞和应对水产品需求增长提供了可持续解决方案。
垃圾处理同样是重庆循环经济的亮点之一。三峰御临垃圾焚烧发电厂采用先进的烟气处理组合工艺和智慧管控系统,日均处理生活垃圾3000吨。截至2024年底,该厂累计处理垃圾量达460.3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26.70万吨,同时发电量可供约246.19万城市居民一年使用。这种“变废为电”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城市固废问题,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重庆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重庆以年均2.4%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5.6%的经济增长,全市单位GDP能耗降至0.310吨标准煤/万元,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0%左右。这一系列数字背后,是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精准施策:一方面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规模,目前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已压减至25%以下。
展望未来,重庆将继续完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两网融合”,并加快布局废旧动力电池等再制造产业。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这座城市的循环经济将迎来更多可能性。从化工厂到生物实验室,从垃圾焚烧厂到城市各个角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改变着重庆的发展轨迹——它不再是那个依赖重工业的传统都市,而是向着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