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结构中,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养老、数字金融和设备更新改造等重点领域的“五篇大文章”相关贷款余额已占据全部新增贷款规模的约七成。这一数据凸显了当前货币政策导向与实体经济转型需求的深度融合,但同时也暴露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仍存在短板,成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突破的环节。
据央行有关负责人介绍,所谓“五篇大文章”,是近年来我国金融体系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形成的五大核心支持领域。其中,科技创新领域聚焦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绿色发展专项服务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清洁能源项目;普惠养老金融着力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资金保障网络;数字金融则通过技术赋能传统业务模式创新;设备更新改造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需求。这些领域的信贷增速持续高于平均水平,反映出金融资源正在加速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短板领域集聚。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整体结构优化显著,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满意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数据显示,部分县域地区的首贷户比例不足四成,信用贷款占比偏低,过度依赖抵押担保的问题依然突出。一些轻资产运营的科创型小微企业反映,由于缺乏传统意义上的合格抵质押物,实际获得贷款的难度并未明显降低。此外,不同区域间的金融服务水平差异也较为明显,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微市场主体更容易面临融资瓶颈。
为破解这一难题,央行已在多个层面采取针对性措施。包括推动建立全国性的征信信息共享平台,整合税务、水电煤气缴费等替代性数据源;鼓励商业银行开发基于供应链场景的特色信贷产品;试点推广“银税互动”“银商合作”等新型风控模式。部分先行地区还探索出“政府+银行+保险”的风险共担机制,有效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服务门槛。
业内专家指出,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独立的普惠金融考核体系;另一方面应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精准画像和智能风控。同时,政府部门需加强政策协同,在财政贴息、担保增信等方面形成合力,切实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随着宏观政策持续发力,预计未来金融资源将更精准地滴灌至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但对于广大小微企业而言,从“能贷到”到“贷得便”“贷得好”,仍有一段改革攻坚之路要走。这既考验着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能力,也呼唤着监管政策的与时俱进,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营造良好的信用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