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传统销售旺季“金九银十”,钛白粉行业迎来重大价格调整。据行业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超过20家钛白粉生产企业正式发函宣布上调产品价格,这是自2025年3月以来的首次集中调涨,也是下半年以来的首轮涨价潮。此次调价由行业龙头龙佰集团率先引领,该公司于8月18日发布通知,对国内客户上调500元/吨,国际客户上调70美元/吨。随后,包括安纳达、中核华原、山东道恩、山东金海钛业在内的多家企业迅速跟进,调价幅度普遍在国内500-800元/吨、国际70-80美元/吨区间。
本轮涨价的背景复杂多元。从成本端看,主要原料钛矿和硫酸价格持续攀升形成双重压力。数据显示,2025年7月1日至8月4日期间,钛矿参考价从2000元/吨涨至2210元/吨,涨幅达10.5%;攀西地区46品位钛矿价格更是从年初的1900元/吨飙升至2300元/吨,累计涨幅高达21%。而硫酸作为另一关键原料,其价格自1月1日的343元/吨一路攀升至8月15日的720元/吨,涨幅超过100%。这种原料端的暴涨直接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部分硫酸法企业的生产成本已接近或超过当前市场价格。
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也推动了此次调价。随着部分装置进入检修期,如华东地区一套5万吨/年的钛白粉装置8月初开始停车检修一个月,西南地区也有企业采取降负荷生产措施,市场供应量有所收缩。与此同时,下游企业在传统旺季来临前开始增加刚需采购,叠加欧盟法院近期驳回关于TiO₂“疑致癌”的统一分类与强制标签决定,改善了海外市场的预期,进一步刺激了需求端的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集体涨价发生在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下滑的背景下。以龙佰集团为例,其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3.31亿元,同比减少3.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3.85亿元,同比下降19.53%。尽管该公司钛白粉产销量保持增长,但营收与净利润的同步下降反映出行业普遍存在的“增产不增利”困境。买化塑研究院监测表明,2025年上半年金红石型钛白粉均价同比下跌6.65%,锐钛型跌幅更达10.49%,价格已探至近五年最低点。
业内分析认为,当前钛白粉市场面临结构性过剩与外部贸易壁垒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国内产能仍在持续投放,供给增速明显高于需求增长;另一方面,欧盟、欧亚联盟、印度、巴西等多个地区对中国钛白粉征收反倾销税,导致出口同比下滑5.78%,大量原拟出口的产品被迫转内销,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涨价成为企业短期纾困的本能反应,通过提高报价向市场传递企稳信号并缓解成本压力。
然而,单纯依靠价格协同难以扭转行业困局。部分企业已经开始筹划更长远的战略转型,例如通过海外建厂实现本地化生产,规避高额关税并重新参与全球竞争。这一路径虽具备战略价值,但也对企业的资金实力、跨国运营能力和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是否所有企业都具备这样的转型能力,仍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