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再创十年新高,A股“系统性慢牛”渐入佳境

发布日期:2025-08-21

8月21日,中国资本市场迎来里程碑时刻——上证指数以3766.21点的收盘点位,突破2015年8月20日以来的近十年新高。深成指、创业板指同步收涨,两市成交额连续六日突破2万亿元,市场交投热度与改革预期共振,勾勒出一幅“慢牛新格局”的蓝图。这一突破不仅刷新了投资者对A股的认知,更引发了关于“系统性慢牛”是否已经到来的热烈讨论。

此番上涨背后,政策托底与资金入场形成双重驱动。新“国九条”强化分红监管、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叠加央行释放的“择机降准降息”流动性宽松信号,构建起制度性红利与资金面的双重支撑。数据显示,7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非银机构存款增加2.14万亿元,险资单季度增持股票超3900亿元,凸显居民财富向权益市场迁移的加速态势。外资方面亦不甘示弱,北向资金单月净流入超2000亿元,持股比例回升至历史高位,印证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长期信心。科技主线成为核心动能,半导体板块单日大涨3.55%,中证1000股指期货年内涨幅达24%,AI算力、人形机器人等成长赛道持续领跑,政策对高端制造的定向扶持与产业技术突破形成强劲共振。

然而,狂欢之下隐忧犹存。8月20日沪指冲高回落,成交额较前一日缩量1802亿元,创业板指仅微涨0.23%,显示高位分歧加剧。技术面上,沪指日线MACD顶背离风险尚未完全化解,若后续量能无法重回2.5万亿元以上,短期或面临震荡整固。即将到来的8月末中报密集披露期被视为市场情绪分水岭,当前全A股中报预喜率不足60%,地产链、消费电子等板块业绩承压,部分高位题材股存在业绩证伪风险。这些因素如同悬在多头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提醒着投资者需保持理性。

展望未来,结构性机遇依然可期。科技成长领域,国产替代与产业升级的长期逻辑未变,半导体设备、AI应用、机器人等板块受益于政策扶持与全球技术竞争格局重塑,以中证人工智能50指数为例,其成分股中70%为市值超百亿的龙头企业,兼具技术壁垒与业绩弹性;高股息红利资产在低利率环境下防御属性凸显,白酒板块股息率超4%,显著高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且政策催化与库存周期见底形成共振;红利资产配置价值突出,新“国九条”推动公募基金改革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险资、社保等“国家队”资金增配高股息资产,推动红利指数ETF规模激增。

多家机构共识认为慢牛格局将延续但需警惕短期波动。淡水泉投资指出,低利率与“资产荒”背景下资金风险偏好提升,市场动量有望持续;广发证券建议关注成长科技(半导体设备、游戏传媒)与景气赛道(军工、创新药);中信证券则强调白酒行业“类债资产”属性强化,稳定的ROE与分红预期将支撑估值中枢上移。不过,美联储降息节奏不及预期、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国内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等因素仍需纳入风险考量。

此轮行情被视作从“资金牛”向“价值牛”转型的标志,既是改革红利的兑现,也是市场成熟度的体现。投资者需在分化行情中坚守主线:短期关注科技龙头的业绩验证,中期布局高股息资产的防御价值,长期拥抱国产替代与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正如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所言:“本轮行情兼具政策驱动、资金结构优化与产业趋势共振,具备‘慢牛’雏形。但需以‘动态视角’观察——政策托底与资金入场是起点,经济内生修复与盈利兑现才是终点。”唯有理性与耐心,方能穿越周期波动,共享结构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