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平均猪粮比价已跌至6∶1以下,正式进入三级预警区间。为有效调控生猪市场价格、保障供需平衡,国家将于近期开展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此举旨在通过政策干预缓解当前猪肉市场面临的阶段性压力,维护产业健康发展与民生消费稳定。
此次收储背景源于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的供需失衡。一方面,夏季高温天气抑制终端消费需求,叠加前期二次育肥生猪集中出栏,市场供应量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区域流通限制加剧了产销矛盾——东部地区实施“点对点”调运管制后,东北产区猪价跌破7元/斤,而广东因供应紧张反弹至7.9元/斤,南北价差扩大化凸显市场分割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高位运行,2025年3月末达4039万头,超正常保有量103.6%,预示未来产能释放压力巨大。与此同时,低价替代品如牛肉(63.24元/公斤)、羊肉(59.96元/公斤)进一步分流猪肉消费空间,使得养殖户陷入深度亏损困境,自繁自养头均盈利缩水至74.8元。
按照《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规定,当猪粮比低于6:1时启动三级预警响应。本次计划收储规模虽仅占全国日屠宰量的1.5%,但其政策信号意义远超实际数量影响。历史经验表明,类似举措曾在2022年短暂托底价格,但受制于庞大库存(当前冻肉存量高达180万吨),长期趋势仍未根本扭转。专家分析指出,此次操作核心在于阻断市场恐慌情绪蔓延,避免非理性抛售加剧周期波动。
从行业深层矛盾看,消费者享受着普通猪肉8-9元/斤的“低价红利”,实则掩盖了养殖端的结构性阵痛。每头猪亏损200-300元的惨淡现状倒逼产能优化进程加速。据预测,若猪粮比持续低于5:1超过三个月,或将触发规模化淘汰潮,推动行业迎来深度洗牌。短期来看,北方受大猪集中出栏冲击,价格或下探6.8元/斤;南方因调运限制支撑,高点难破7.8元/斤。中长期则面临更大挑战:2024年5-11月能繁母猪存栏回升将导致2025下半年出栏量增5%-8%,价格中枢下移至14-15元/公斤。倘若下半年产能去化不及预期,2026年甚至可能再现20元+/斤的高价周期。
作为我国自1979年建立的宏观调控工具,中央储备肉制度历经多次迭代升级。特别是在应对非洲猪瘟等突发事件时,通过灵活运用“低价收储、高价放储”策略,有效平抑了市场价格剧烈波动。此次收储不仅延续了这一传统做法,更注重与地方储备体系的协同联动。以广东省为例,其修订后的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承储企业实行专仓存储、动态轮换和全程可追溯管理,确保储备肉在质量安全基础上实现快速响应。佛山市即将实施的新规则进一步细化了财政补贴机制,对限价销售造成的差价损失由政府给予补偿,极大提升了企业参与积极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家此时的介入犹如给重症患者注射强心针,但要实现行业真正复苏仍需等待两大关键变量共振:一是过剩产能的自然出清,二是消费市场的实质性回暖。只有当供需两端达到新的平衡点,才能走出“价低伤农、价高伤民”的怪圈。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短期内的“猪肉自由”固然可喜,但也应理性看待低价背后的产业代价;而对于决策者来说,如何在保障民生与呵护生产力之间找到精妙平衡点,将是检验政策智慧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