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晨雾尚未散尽,成群的白鹭已翩跹掠过水面,时而俯冲啄食,时而振翅高歌。这一幕并非出现在湿地保护区,而是河北省易县境内的瀑河水库——这座曾因缺水濒临干涸的水利设施,如今正上演着“枯木逢春”的生命奇迹。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持续输水补给,曾经裸露龟裂的库底重新蓄起澄澈碧波,不仅滋养了周边万亩良田,更意外催生出观鸟胜地与文旅融合的新形态。
卫星遥感数据显示,近五年来瀑河水库水域面积扩大47%,蓄水量突破历史峰值。水质监测表明,溶解氧含量较十年前提升3倍,达到Ⅱ类标准,为水生生物构建起理想栖息地。野保专家团队在此记录到包括黑鹳、东方白鹳在内的98种鸟类踪迹,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12种。每年迁徙季,数万只候鸟在此停歇补养,形成壮观的“鸟浪”奇观。摄影爱好者架设的长焦镜头取代了往日渔网,观鸟栈道、科普展馆等配套设施沿湖而建,生态研学路线吸引着京津冀地区的自然观察团体。
环境巨变激活了沉睡的旅游资源。当地依托新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开发出划船观鸟、生态垂钓、星空露营等特色项目。民宿集群采用低碳设计理念,屋顶光伏板与木质结构相映成趣;农家乐推出以水库鲜鱼为主的“全鱼宴”,食材均来自可持续捕捞配额。据统计,今年国庆假期单日接待游客量最高达1.2万人次,带动周边村庄增收超百万元。村民王大姐经营的家庭旅馆入住率常年保持在80%以上,她感慨道:“过去守着干裂的河床发愁,现在靠着清亮的湖水致富。”
水利工程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效应在此显现。管理处负责人介绍,通过智能调控系统实现精准补水,既保障农业灌溉需求,又维持生态水位稳定。库岸种植的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形成天然过滤带,进一步净化水质。这种“以水养水”的模式,使水库成为连接南北水资源调配网络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节点。
夕阳西下时,成群的豆雁掠过金色水面,岸边的写生画家正在捕捉这转瞬即逝的画面。瀑河水库的重生故事证明,当人类活动尊重自然规律时,凋敝之地亦可焕发新生。随着京津冀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深化,这片由南水滋养的生命绿洲,正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