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津冀三地政府联合发布重磅政策,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及低空装备产业的协同发展。这一战略举措旨在整合区域资源优势,构建跨地域、全链条的产业集群,为我国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三地将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机制。北京依托科研机构密集优势主攻智能驾驶系统研发,天津发挥汽车制造基础承接整车生产环节,河北则利用广阔土地资源布局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基地。据统计,首批合作项目已涵盖充电桩互联互通、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运营等12个重点领域,预计到2025年可实现区域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百万辆规模。
同步推进的低空装备产业更显特色。三方共建的无人机适航审定中心落户雄安新区,重点突破垂直起降飞行器、物流无人机等关键技术瓶颈。河北张家口、承德等地开辟了专用测试空域,天津滨海新区则建设精密零部件配套园区。值得关注的是,该产业集群已吸引包括航天科技集团、亿航智能在内的多家龙头企业入驻,形成从芯片设计到整机制造的完整生态链。
政策层面创新推出“双积分”跨区域交易机制,允许企业通过碳配额互换实现效益最大化。生态环境部门数据显示,仅此一项每年可减少区域碳排放约300万吨。交通基础设施也在加速适配,京雄高速设置专用车道支持自动驾驶测试,京津冀主要机场间正规划建设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接驳航线。
产业专家指出,这种“研发在北京、转化在津冀”的区域分工模式具有显著协同效应。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张永伟分析称:“通过破除行政壁垒,三地产业链互补性得到充分释放,特别是河北的钢铁产能转型为新能源车用钢材提供了稳定保障。”据测算,相关产业联动将带动就业人口超50万,创造万亿级市场规模。
目前,首期规模达2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已启动运作,重点投向固态电池、飞行汽车等前沿领域。随着《京津冀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互认实施细则》正式实施,三地累计开放测试道路里程突破5000公里,为商业化落地按下加速键。这场由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的区域产业革命,正在重塑中国新能源与智能制造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