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经济数据释放复杂信号,市场呼吁新一轮大规模刺激政策

发布日期:2025-08-19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7月份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变的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步增长5.8%,表明生产端仍具韧性;但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至3.7%,叠加信贷市场出现20年来首次单月负增长(新增人民币贷款-500亿元),折射出内需疲软与信心不足的深层矛盾。这种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分化,正在引发市场对实施新一轮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讨论。

工业生产的结构优化成为亮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显著高于整体水平,其中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产品产量分别激增24.2%、24.0%和17.1%。装备制造业占比持续提升,显示产业升级趋势未改。然而,传统领域承压明显——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2%,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扩大至7.8%,土地市场成交低迷,房企到位资金减少15.8%,产业链上下游的建材、家电等行业随之受挫。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凸显新旧动能转换期的阵痛。

消费市场的复苏呈现不均衡特征。以旧换新政策虽推动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长28.7%,但边际效应正在减弱;旅游旺季带动服务消费回暖,文体娱乐、交通出行等细分领域表现活跃,却未能抵消商品消费的结构性疲软。更值得警惕的是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行为:7月储蓄存款增加1.2万亿元,而消费贷与房贷连续三个月负增长,反映公众风险偏好下降,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这种“多存少贷”的模式若长期化,可能加剧流动性陷阱风险。

资本市场的火热与实体经济形成反差。A股总市值突破100万亿元大关,成交额屡创新高,但牛市主要依赖政策宽松预期驱动的风险偏好提升,而非企业盈利实质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0.8个百分点,多家投行将中国资产评级调至“超配”,这些外部利好尚未充分传导至实体领域。反而,银行体系的“宽货币、紧信用”困境愈发突出:M2增速维持8%以上,但企业中长期贷款减少150亿元,小微企业因风险溢价上升遭遇融资瓶颈。

当前经济形势呼唤更具针对性的政策组合拳。专家建议,财政政策应加快专项债发行进度,重点支持水利、电力等既促投资又惠民生的领域;货币政策需破解“货币窖藏”困局,通过定向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科创企业;产业政策则要着力培育新增长极,如加速AI应用场景落地、推进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部署。部分学者强调,刺激措施需避免重回房地产依赖老路,转而通过消费升级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市场主体的预期管理已成关键。上海推进“AI+制造”工厂建设、湖北高技术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6.2%等区域实践表明,新质生产力正在破土而出。但要将这些点状突破转化为全面复苏,既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推进改革,又要灵活运用逆周期调节工具稳定市场预期。正如外交部在回应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时所言:“开放合作才能让科技创新成果为全球发展赋能”,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同样需要在开放中凝聚共识,在创新中寻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