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臭水沟”到“生态画廊”——唐山市区河道蜕变记

发布日期:2025-08-16

曾经,唐山市区的部分河道被市民戏称为“臭水沟”。污水直排、垃圾堆积,水体黑臭浑浊,周边环境脏乱差,不仅影响着城市形象,更严重威胁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每到夏季,蚊蝇滋生,刺鼻的气味让人避之不及,沿岸居民苦不堪言。

然而,近年来,一场力度空前的河道综合治理行动在唐山全面展开。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议程,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治理工作并非简单的表面功夫,而是从源头抓起,系统推进截污纳管工程,新建和改造污水处理厂,确保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全部进入管网集中处理,杜绝了污水直接入河的现象。同时,清淤疏浚工作同步进行,大型机械将多年沉积的底泥清理干净,恢复了河道的正常行洪能力和自净功能。

在硬件设施改善的基础上,生态修复成为关键一环。园林部门沿着河岸精心打造绿化景观带,种植了适应本地气候的水生植物和乔灌木,形成了层次丰富、色彩斑斓的植被群落。这些植物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能有效吸收污染物、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此外,还通过构建人工湿地、增设生态浮岛等方式,为鱼类、鸟类等生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场所,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如今,漫步河畔,时常能看到白鹭翩飞、野鸭戏水的生动场景。

为了巩固治理成果,长效管理机制也随之建立。河长制的推行让每条河流都有了明确的责任人,他们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智能监控系统也遍布河道各个角落,实时监测水质变化和环境卫生状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便能迅速响应处置。社区志愿者队伍也积极参与进来,开展护河宣传和监督活动,形成了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如今的唐山市区河道已脱胎换骨,宛如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廊。清澈见底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两岸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亲水平台和步道吸引着市民前来休闲散步、健身娱乐。孩子们在河边嬉戏玩耍,老人们悠闲地晒着太阳,享受着惬意的时光。这条曾经的“臭水沟”,如今已成为城市的亮丽风景线和居民的幸福源泉。它的华丽转身,见证了唐山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成效,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