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生态焕新颜 野生鱼类种群跃升至50种彰显雄安绿色发展成效

发布日期:2025-08-23

在雄安新区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一项令人振奋的生态成果近日揭晓——作为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的白洋淀,其水域内监测到的野生鱼类种类已增至50种。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近年来的记录,更成为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的生动注脚。

据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组成的专项科考团队历时半年多的系统调查显示,当前白洋淀水体中生活的野生鱼类涵盖鲤鱼、鲫鱼、黄颡鱼、黑鱼等常见品种,同时还包括鳡鱼、马口鱼等对水质要求较高的敏感物种。研究人员通过声呐探测、网具采样与DNA条形码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了统计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相较于五年前不足30种的基数,此次增长幅度超过67%,标志着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度实现质的飞跃。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雄安新区自设立以来推行的一系列生态保护举措的有效落地。当地政府累计投入超百亿元用于水系连通工程,构建起“引江补淀”常态化机制,使入淀水量稳定在每年2亿立方米以上;同步实施退耕还湿、湿地修复项目达47平方公里,重建芦苇荡、荷花塘等自然生境;严格管控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逾40%。多维度治理让曾经因围堰造田、污水排放而退化的水域重现生机,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产卵场和索饵区。

“像中华鲟这样的洄游性鱼类重新出现在淀区,说明水陆联通通道已经打通。”参与调查的水生生物学家李教授指出,“而胭脂鱼等指示物种的数量回升,则直接反映着水质从Ⅳ类向Ⅲ类的跨越。”监测数据显示,目前白洋淀主要断面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降至28毫克/升,氨氮含量控制在0.5毫克/升以内,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清澈见底的湖水中,沉水植物覆盖率突破75%,形成完整的“草型湖泊”生态系统。

当地渔民老张对此感受颇深:“以前撒网半天捞不上几条杂鱼,现在一网下去能见到七八个品种,个头也大多了。”随着渔业资源的恢复,管理部门适时推出限额捕捞制度,既保障传统渔文化传承,又避免过度开发。如今,白洋淀周边已发展起观鸟栈道、科普展馆等文旅设施,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和自然教育团队前来打卡,生态红利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雄安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跨区域协同治污,推进智慧化监测网络建设,力争到2025年实现鱼类种群数量再增长20%的目标。随着“华北之肾”功能的全面复苏,这片承载千年大计的土地,正在书写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