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位于唐山市路北区的河北省智能机器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内一片繁忙景象——激光跟踪仪正动态测试着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冷场发射扫描电镜则在纳米级别上精准检测机器人的金属结构特性。作为全省首个智能机器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该中心的成立填补了河北在机器人专业检测领域的空白,标志着区域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这一由河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项目于8月6日正式揭牌运营。据中心工作人员刘建涛介绍,其核心职能是为省内及周边地区的机器人企业、科研机构提供涵盖研发中试、生产检验到市场准入的全链条服务。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整合本地龙头企业资源,中心创新性地采用“共享智造”模式:依托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原有的32个实验室,将力学性能实验室、光源暗室测试实验室等专业设施纳入服务体系,形成共建共享的技术平台。
唐山作为河北省107个特色产业集群之一,其智能特种机器人产业已形成以工业机器人为引领、特种机器人为亮点、服务机器人为特色的完整生态链。然而长期以来,企业面临异地送检导致的高成本与长周期痛点——此前需辗转上海、沈阳等地完成检测,不仅费用高昂且耗时费力。如今随着本土检测能力的建立,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检测费用降低30%,检验周期缩短30%以上,为200余家相关企业带来显著效率提升。
在硬件配置方面,中心设立了金属原材料分析、运动性能测试、电气安全评估及可靠性实验四大基础功能实验室,配备包括激光跟踪仪在内的168台(套)先进设备。这些设施可执行覆盖107项检验参数和240项检验方法的标准体系,尤其针对新兴领域的特殊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例如,通过高精度仪器对机器人关节传动系统的耐久性进行量化分析,帮助企业优化产品设计;利用环境模拟舱开展极端条件下的稳定性测试,确保产品在复杂工况下的可靠运行。
该中心的辐射效应远超单纯的质量管控范畴。它不仅为企业首台(套)产品的推广应用提供权威验证支持,助力争取政策扶持资金,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技术标准的本地化落地。通过系统梳理过往检测数据,联合走访产业链上下游单位,中心已汇总出50余个核心检测参数指标,为行业制定科学规范的生产标准奠定基础。这种“检测+标准+服务”的综合赋能模式,正在重塑唐山机器人产业的竞争优势。
从更宏观的视角观察,这一项目的落地恰逢我国智能制造加速转型的关键期。唐山市通过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效破解了中小企业因资金有限难以独立承担高端检测的难题,促进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检测—研发—转化—升级”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逐步完善,唐山有望从传统的制造基地向机器人产业技术标准输出地和创新策源地转型,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