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聚焦民生福祉 以实干担当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发布日期:2025-08-16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河北省始终将办好民生实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持续增进百姓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近年来,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农村基础设施升级,从教育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到养老服务体系完善,河北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用情用力答好民生答卷。

走进石家庄市长安区的建明小区,曾经斑驳的外墙被重新粉刷一新,坑洼的道路铺上了平整的沥青,新增的充电桩解决了电动车充电难题。作为当地重点推进的城市更新项目之一,这里的变化只是河北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全省已完成超过2.3万个老旧小区的环境整治与功能提升工程,惠及居民超500万户。社区服务中心增设了日间照料站、儿童活动室等便民设施,居民们切实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一位在此居住了三十年的老住户感慨:“以前总想着搬离这里,现在环境好了、配套全了,孩子们也愿意常回家看看。”这种转变背后,是政府对城市肌理的精细梳理和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对接。

农村地区的蜕变同样令人瞩目。在邯郸市涉县的深山里,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蜿蜒至家家户户门前,彻底结束了村民肩挑背扛的历史。依托“四好农村路”建设,当地不仅打通了农产品出山的通道,更引来了乡村旅游的投资热潮。村民王大姐经营的家庭旅馆如今生意红火,她笑着说:“路通了,游客多了,我们的土特产也能卖上好价钱。”与此同时,全省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逾万公里,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到100%,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教育领域的改革也在同步深化——通过实施县域内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制度,优质教育资源加速向乡村流动,偏远地区孩子的课堂不再局限于传统课本,而是有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医疗卫生服务的提质增效成为守护群众健康的坚实屏障。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新建的三甲医院引入智能化诊疗系统,患者通过手机即可完成预约挂号、报告查询等全流程操作;而在基层卫生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已达95%以上,慢性病管理、孕产妇保健等个性化服务走进千家万户。省级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硬件升级,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标准化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有合格的村医值守。这种“顶天立地”的医疗网络布局,有效缓解了大医院扎堆看病的现象,让老百姓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有保障的目标。

养老事业的创新实践则彰显着社会的人文温度。保定市试点推行的“嵌入式社区养老院”模式广受好评,机构既提供专业照护服务,又融入老年大学、手工作坊等社交场景,帮助老年人保持社会参与感。针对空巢老人增多的现实需求,各地普遍建立紧急呼叫响应机制,并配备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健康状况。更值得关注的是,河北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推动形成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数据显示,全省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较五年前增长47%,多元化的养老选择让夕阳红更加绚丽多彩。

这些民生工程的落地生根,离不开政策设计的科学性和执行力度的坚定性。省政府建立民生实事项目清单管理制度,每年初向社会公开征集建议,经论证筛选后纳入年度重点任务,并实行台账式管理、销号制推进。各级领导干部常态化开展基层调研,直接听取群众意见,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审计监督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严防资金挪用、工程质量等问题发生。正是这种闭环管理模式,使得民生承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北将继续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无论是正在建设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带来的就业机会增量,还是生态环境治理攻坚行动塑造的美丽家园,抑或是数字政府建设催生的政务服务变革,都在为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开辟新的路径。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燕赵大地上必将绽放更多温暖人心的发展故事,书写新时代的民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