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河北·青绿交响——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绿色家底”持续增厚

发布日期:2025-08-19

燕赵大地上,一场关于绿色发展的深刻变革正悄然重塑着山川河海的肌理。近年来,河北省以前所未有的决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系统化治理与创新性实践,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成绩单”。这份答卷不仅体现在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水环境的稳步提升,更彰显于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与绿色产业体系的加速成型。

在蓝天保卫战中,河北构建起精准治污的立体网络。依托智慧环保平台实时监测,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全面铺开,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实现绿色转型。数据显示,全省PM2.5平均浓度较五年前下降42%,优良天数比例突破75%,曾经频繁造访的重污染天气已成历史记忆。石家庄市民王女士感慨:“现在推窗见蓝成了常态,带孩子去公园不用再看天气预报了。”这种转变背后,是全省淘汰落后产能超千万吨、新增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翻番的硬核支撑。

水清岸绿的画卷同样徐徐展开。白洋淀湿地修复工程入选国家示范项目,通过退耕还湿、生态补水等措施,水域面积恢复至370平方公里,野生鸟类种类增至237种。衡水湖作为华北平原重要的候鸟驿站,其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天鹅、丹顶鹤等珍稀物种重现波光粼粼的湖面。沿着子牙河漫步,曾经的黑臭水体变身亲水步道,两岸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5%,形成贯通城市的绿色动脉。

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突破性进展。农用地安全利用率达91%,重点污染地块修复面积累计超过万亩。在唐山曹妃甸工业区,曾经堆积如山的尾矿砂经过资源化利用,变身新型建筑材料;沧州盐碱地改良示范区内,耐盐碱作物亩产突破千斤,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这些创新实践为工业遗址重生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生态保护并非孤立行动,而是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雄安新区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海绵城市理念贯穿规划始终,森林覆盖率较建设前提升18个百分点。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年发电量可供京张两地全年使用,碳汇增量相当于再造两个塞罕坝机械林场。秦皇岛黄金海岸实施最严格管控措施后,旅游收入不降反升,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逻辑。

科技创新成为赋能生态治理的关键变量。省生态环境厅联合高校建立的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发出适用于北方气候的固沙植被品种;北斗导航系统应用于秸秆禁烧监管,实现火点定位精度达米级。这些技术突破让环境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跃升,为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

从太行山巅到渤海之滨,从城市公园到乡村田野,河北正以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最新发布的《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了占国土面积25%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建立起严格的准入清单制度。这种对自然边界的敬畏与守护,正在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