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揭示了市场资金流向的重要变化。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累计较去年同期多增加1.73万亿元,这一结构性变动与居民存款通过理财、基金等渠道间接进入资本市场的趋势形成鲜明对照。分析人士指出,该现象既反映了当前金融市场的活跃度提升,也预示着居民资产配置逻辑正在发生深刻转变。
据央行公布的数据,7月单月非银存款新增2.14万亿元,同比多增达1.39万亿元,创下2015年有记录以来同期最高值。与之对应的是,当月住户存款减少1.1万亿元,同比多减近0.8万亿元。这种“一增一减”的跷跷板效应在1-7月累计数据中更为显著——非银存款合计多增4.69万亿元,而居民部门仍保持存款净增长态势,但增幅较往年有所收窄。市场普遍认为,这背后体现的是存款利率持续下行背景下,居民将部分储蓄转化为金融产品投资的行为模式转变。
多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对此进行深度解读。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资本市场回暖与利率下行形成双重驱动,促使居民存款向理财、公募基金等产品回流,进而带动非银存款高增。特别是今年以来股市交易量维持高位,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规模随之扩张,成为支撑非银存款增长的重要因素。华西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肖金川补充称,由于5月存款利率下调及理财规模增幅不及季节性特征,部分资金正从居民储蓄账户转向非银机构管理的权益类资产。
从资金流动路径看,银行理财产品成为重要中介渠道。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已达30.6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38%。尽管7月末存量规模微降至31.0万亿元,但资金轮动迹象明显——当月理财回表后的居民存款增配期恰逢股市上涨窗口,大量资金通过认购基金等方式进入股票市场。中金公司研究团队发现,今年4月新增非银金融机构存款也曾创过去十年新高,显示出私人部门金融投资活跃度的持续性提升。
对于后续走势,招商证券银行首席王先爽测算显示,2024年前发生的定期存款将在2025年迎来约105万亿元到期规模,如此庞大的潜在可投资金外溢至任何资产市场都将产生显著流动性冲击。不过他同时提醒,当前含权益类理财占比仍然较低,散户直接入市特征尚不明显,财富向资本市场迁移仍是长期过程。国海证券研究报告亦指出,引导居民实现从“被动搬家”到“主动配置”的过渡,关键在于优化制度设计、丰富产品供给和稳定市场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近期推出的政策组合拳正在重塑市场生态。包括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工具在内的措施,有效激活了长期资金入市意愿。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观察到,10月A股日均成交额突破2万亿元创七年新高时,就曾出现类似规模的存款迁徙现象。随着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市场普遍预期本轮资金流入将对股市形成有力支撑。
然而也有声音提示风险。兴业证券指出,若短期内大量存款集中涌入资本市场,可能引发市场波动加剧,反而不利于长期投资逻辑兑现。申万宏源强调,非银存款本质上属于金融市场的欠配资金,其在不同资产间的转移不会消失总量,而是改变配置结构。因此,市场主体需理性看待数据背后的复杂性,避免将短期情绪波动误读为趋势性变化。